查看原文
其他

唐人香港|“一间自己的房间”年轻女性艺术家群展6月22日开幕




一间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2022.6.22 - 7.30

Opening:6.22 6-8pm
策展人:陆向怡
Curator:Fiona Lu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香港空间
Tang Contemporary Art, Hong Kong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2年6月22日在香港空间推出中国年轻女性艺术家群展“一间自己的房间。展览将展出 丁鸿丹李慕华刘悠然王愫周心语五位年轻女性艺术家二十余件精彩绘画作品。

 





李慕华《门》,木板油画,60 × 30 cm,2021




“女性的独立方式,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
"A woman's way to independence begins with a room of her own."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
(Adeline Virginia Woolf)

 

 


侯瀚如在《日常奇迹》一文中提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理性、线性、速度、垂直、进步、高效、乌托邦式”,当今的女性主义进程何尝又不是显现出此种男性化的一面,部分模式和权力的固化和现实处境的逼仄,对性别意识塑造的影响非常深入。显然,女性主义有时也需要从性别斗争中泊渡、呼吸,从而“重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刘悠然《1:12am 房间101》,布面油画、丙烯,175 × 160 cm,2021




自19世纪的英国女性参政主义开始,女性主义更多斐然成就体现在公共性上,在此之外,个体自由、差异性的发明和日常空间仍需要重建。经济独立、空间私密、智力自由,女性需要“现代性的距离”(格奥尔格·齐美尔)和属灵的部分,正如女性也需要支配个人行为及周围环境。女性艺术家参与到自我的个体生命和记忆进程而不仅是“某一种主义”的进程中,也是丰满自己的“个体库”,分享生命经验,在政治革命之外, 进行情感革命和异质重塑。





王愫《沉睡的太阳更蓝》,布面油画,150 × 138 cm,2021




当下,女性主义领域中的“根茎”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多元性的入口、出口、隧道、纹理和更多的自主设计的游戏和逃逸线。自然化的女性主义缝隙中滋养了“文化房间”和“情感洞穴”,而不仅是“思想堡垒”。根据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理想,自然的“洞穴”式多元和去中心化结构更有助于多数人的精神独立和自治模式的形成,得以形成浩瀚的“千高原”诗篇。群展中五位年轻的女性艺术家,正为此提供了属于自己的女性视角和新的连接。

 




丁鸿丹《欲望1》,布面油画,86 × 70 cm,2022


丁鸿丹《欲望2》,布面油画,130 × 100 cm,2022



疫情导致活动半径的缩小,使丁鸿丹更为关注自我身份和性别与现实的流动关系,以及在画面中构建幽默的、不安的、荒诞的视觉感受。其新作《欲望1》和《欲望2》是艺术家幻象的理想自我画像。不同于以往女性艺术家“自画像”,《欲望2》中的人物是男性形象,但他同时接纳自己女性的心理身份。夏娃在画外递来的禁果和背后爱神的箭,都是鼓励和邀请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欲望,艺术家尝试在画面中重塑一种权力的关系。

 




李慕华《安徒生童话》,木板油画,120 × 90 cm,2022



李慕华《巧克力》,木板油画,80 × 55 cm,2021



李慕华以她记忆中的物品作为图像参照物入画。这些物件,如童话书籍、巧克力、一个信封或一扇门,都是记忆中的产物,但在画面中它们并不是记忆中唯一的“那件物品”,而是通过在网络检索或当下遇见的相似属性的对象中所获得的参照物。色块与线条之间严谨克制的描绘,塑造出静默的秩序感,画面构图营造新古典主义式的庄重与细腻的平衡。艺术家将生命日常微小的物品充满整个画幅,当画面被物的单一图像完全填满的时候,画本身成为了物,似乎具有了物的重量和质感,绘画在逼近真实的过程中又建立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物我关系。

 




刘悠然《盒子,8:27PM》,布面油画、丙烯, 150 × 130cm, 2021



刘悠然《窥,6:07AM》,布面油画、丙烯, 140 × 120cm, 2022



刘悠然尝试发掘女性的观看方式与现实处境的问题。女性常常或主动或被动地将自身分裂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这两个既关联又对立的身份,她将一些浮世绘经典作品里原本容纳风尘女子或演员的空间用于画面中,以引导观者进行相关的思考。而在“陈列”“房间”系列的作品中,刘悠然有意增加画中人物的疏离感,并将其置于封闭空间中,以突显这些女性角色作为“客体”的身份。画面中的女性虽展现出惬意闲适的状态,却更像是一种在被动世界中寻求自洽的妥协。超现实的绘画语言,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与现实逻辑的束缚,也形成了一些更为柔和的隐喻效果。

 




王愫《化作水》,布面油画,60 × 50 cm,2022



王愫《无名花的影和水》,布面油画,150 × 138 cm,2021




将微观世界放大,王愫深怀感知自然界一切的欲望。尊贵的对称性令自然物体更加凝重而肃穆,这一切都令画面注入了宝贵的信仰,理解自身与自然一草一木的连接,于细微处领略广袤又浪漫的力量。她对层次丰富的东西着迷,层叠而引胜的风格,深沉又热情的色彩有如神秘法则的演绎,原始的生命力破土而出。艺术家将潜意识里缓缓流淌的色彩,渲染出万物的生命力量和璀璨绽放。王愫身上具有自然主义的精神,这也与其在常年旅居海外、亲近自然的经历息息相关。

 




周心语《蓝色耳钉》,木板上丙烯、油画棒,150 × 120 cm,2022


周心语《失眠》,木板上丙烯、油画棒,120 × 120 cm,2022



周心语的作品是一种“蓝色绘画”,这种探索有深邃的品质,蓝调的伤感从未远去,陪伴我们的艰深时期,具有存在主义意味。从失真的影像、光影碎片中汲取灵感,并且关注现实生活的女性的脆弱感以及转瞬即逝的事物。周心语绘画作品中人物呈现的疏离感,停滞的情绪与冷静的凝视相交织。画面视觉中心总是某种标志性的仪态,到达了女性内心中语言至处,化作图腾。我们感到有视觉压迫感的交叉的双手、矜持而紧锁的下巴,周心语谈到:“让这种静止的感觉不断加深,让画面中的一切笔调都好像桎梏于此。”

 


陆向怡
2022.6.11





关于艺术家




丁鸿丹






丁鸿丹1995 年生于广东广州,2018 年、2021 年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刘小东教授。曾于 2018 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一等奖,作品《现身》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并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十人千里行提名奖;2021 年获得硕士毕业优秀作品奖;作品《荒诞 2020》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等。她的创作实践以绘画为主,从个人记忆、社交网络图像和大众文化中获取素材,同时不拘于某种风格或语法,通过不断打破与重构原本的图像,进行加工创作,并加入真实的经验,表现出一种敏锐、调皮和幽默的视觉感受。



双个展“A Fund of Gifts”,Gallery Func,上海,2021


作品《面皮》展出于“第四届墙报艺术家展”,时代美术馆,北京,2019







李慕华






李慕华1995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曾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深圳。通过体察日常事物的微妙,对记忆中物证的反复审视,以及对秩序感的迷恋,是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因素。画面中消除任何多余的色彩及情绪,呈现出平静内敛的气息,简单的色块之间,明暗关系已足够表达事物组成的逻辑,而在克制的绘画语言中,又蕴藏着细腻的温度,两种矛盾的特性,无意间制造了疏离感。



李慕华《伊索寓言》,亚麻布面油画,70 × 55 cm,2020-2022


李慕华《信封》,亚麻布面油画,25 × 35 cm,2020






刘悠然







刘悠然1996年生于中国湖北,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杭州。刘悠然尝试发掘在当代社会背景之下有关女性身份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其中重点探讨关于女性的观看方式与现实处境的问题。通过具有超现实倾向的绘画语言,她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呈现出女性试图确立自我的、主体的基本要求,与环境对其做出的要求之间的冲突。



群展“即兴做梦”,逅艺艺术中心,杭州,2022

群展“逆向旅行”,上海宝龙艺术中心,言午画廊,上海,2021







王  愫






王愫1989年生于山东济南。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现创作、生活于希腊与中国。


王愫旅居在希腊期间,不停探寻和理解自己与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关系。作为一名风景画家,王愫渴望与万物建立密切联系和感应能力,借助大自然的广袤又浪漫的力量,展现自己内心的微观世界。 她的作品中,包含对大自然的纯粹热爱,描绘了潜意识里缓缓流淌的色彩,并营造出万物的生命力量和璀璨绽放。






个展“觉醒”,Hexagon Gallery+Shu Space,深圳,2021


个展"搅动污浊的空气",Snehta 空间,雅典,希腊,2019







周心语







周心语,1997年出生于浙江兰溪,现工作和生活于杭州。201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获学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三工作室。周心语的艺术创作早期以动画和数码绘画为媒介,她个人独立执导并制作的动画作品《舟》曾入围法国国际动画电影节以及巴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等。近期周心语更多地以综合材料绘画为她的主要创作媒介。周心语的创作围绕着个人经验以及公共性的事件,但她并不将这些直接转译为画面,而是从其中衍生的情绪生发出创作。她从失真的影像、光影碎片中汲取灵感,并且关注现实生活的脆弱感以及转瞬即逝的诸多事物。她笔下的人物常浓郁地体现出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感,停滞的情绪与冷静的凝视相交织,她将绘画作为一种对现实世界提问的手段。






个展“三面镜子”,恒艺空间,杭州,2022





关于策展人




陆向怡,1992年出生于湖北,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方向包括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性别研究、时尚与虚拟艺术等,尤其关注于中国90后、00后艺术家所带来新兴艺术现象的研究;致力于挖掘年轻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李尓鹏:控制”(2021)、“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











北 京 | 香 港 | 曼 谷 | 首 尔
BEIJING | HONG KONG | BANGKOK | SEOUL
韩国首尔市江南区狎鸥亭路75街6号B2, 06011
B2, 6, Apgujeong-ro 75-gil, Gangnam-gu,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06011
T: +82 2 3445 8889 | info@tangcontemporary.co.kr
www.tangcontemporary.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